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红楼梦研究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周汝昌
白石老人的画幅,大家常见的,多是花卉虫鱼一类;其实他画别的景子,不但是同样擅场,而且更为引人人胜,不过是极难得见到罢了。就中尤为难得的,是他的那幅《红楼梦断图》。

提起这幅艺术珍品,先要叙明一段掌故:原来在北京地方,还存在着不少关于曹雪芹的传闻轶事,听起来都饶有趣味。其中一则,说曹雪芹遭到家难之后,曾一度寄居于北京外城广渠门内不远的卧佛寺(北京共有三卧佛,-在西山,-在西城,-即此)。这一传闻,不止一人谈到过,有很多位老先生都如此讲述,想来一定有其根据,当地父老这才世代口传下来的。

白石也是知有此说的老前辈之一,因此,他有一年秋天,就和张次溪先生一同到了卧佛寺,去寻访、凭吊曹雪芹的遗迹。这次寻访,引起了他很多的感慨和想象。恰好张先生作了一首诗,中有“红楼梦断寺门寒”的句子,白石一时兴起,就借了这句诗的意境画了一幅《红楼梦断图》来抒写他这次游卧佛寺的感受。——以上是这幅艺苑珍奇的简单原委。
尤其宝贵的是,他在画上作了题记,并题了一篇很好的绝句。原文云:“辛未秋与次溪仁弟同访曹雪芹故居于京师广渠门内卧佛寺,次溪有句云:‘都护坟园草半漫,红楼梦断寺门寒……’余取其意为绘《红楼梦断图》,并题一绝:“风枝露叶向疏栏,梦断红楼月半残。举火称奇居冷巷,寺门萧瑟短檠寒。”

这诗可说是大艺术家和大文学家之间的一段“香火因缘”。可以看出,白石老人是怀着无限的景仰和同情之心来凭吊雪芹遗迹的。在他的想象里,分明看到:曹雪芹艰辛困厄之中流落到残僧败寺之地,过着极其贫窘的生活,而当秋月胧明、风露凄冷之夜,还在一盏孤灯相伴之下,构思他那部“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千古杰作——《红楼梦》。

“举火称奇”,大约是用明末遗民杜溶(号茶村,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很有交契)的一则典故。杜濬是湖广人,明亡以后,流寓金陵,劲节高风,生活奇窘。他曾写信给王于一,说:“承问‘穷愁何如往日’,大约弟往日之穷,以不举火为奇;近日之穷,以举火为奇:此其别也!”(《变雅堂文集》卷八)“举火”,就是点火做饭吃,“以举火为奇”,可见其贫况已到何等境地。白石老人用来写雪芹,恰到好处。至于“短檠(qing)”,是唐代诗人韩愈写贫士用矮灯照读苦攻的典故,这是大家所习知的。

卧佛寺至今犹有部分残存,但久已废为民居。大卧佛全体木雕,极为弘伟,至少是明代艺术遗物,至可珍惜。院中古槐一株,倾欹生姿。据说当初庙中有跨院,颇有亭石花木之胜,雪芹寄寓,可能有取于此。又,在清代八旗制度,各旗各守哪个城门,都有规定;广渠门属正白旗汉军辖守。而曹雪芹也是正白旗人(只不过他是“内务府包衣旗汉姓人”,而非“汉军”旗人),可能有同属白旗之内的亲友在卧佛寺一带居住(听说这一带到清末还是旗人聚居之地),故而辗转牵引,想到投奔外城寂寞萧凉的古庙那里去存身,这也颇在情理之内。

【附记】

我为此图作过一首词,今不具引。有人将卧佛寺讹传为“千佛寺”,那是错了。又有人怀疑,卧佛寺可能是指西城那一个,因它离右翼宗学、槐园等雪芹曾到之地都不远,似乎雪芹寄居于此,更为近理。不过这种事很难臆说如何,因为西城的卧佛寺当时未必像外城的寺庙更合于寄寓。所以我仍主白石老人之说,不宜用简单的推理方式去轻断历史事物。

白石还曾谈到,他所听到的传说,曹雪芹的妻子是他的李氏表妹。这种传说远远早于红学上对于李煦家的考证,尤其值得重视。

本文刊于《天津晚报》。我又曾有较详的记叙,张伯驹先生曾编入《春游琐谈》。

【原载】 《》,中华书局2006年1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