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对比映衬,主题自现——《过秦论》艺术特色管窥

贾谊的《过秦论》,不论是前部分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妙用了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使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

文章开头,高处落笔,吸引读者。全段叙写孝公时秦的始强。首先点明秦的有利地形,极写秦“并吞八荒”的雄心;接着写它所采取的内外政策,突出了秦咄咄逼人的攻势,“如爆竹,骤响易彻”,文段起得漂亮、有力,这是正面叙写。接着却笔锋一转,转入侧写,从它的结果“拱手”轻取“西河之外”,反衬孝公的初强。以正反结合的手法,使文势掀起波澜。

第二段先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正欲写秦之强时,不料转入“写六国”,详写诸侯招揽人才,订立纵约,共谋弱秦,这与第一层形成详略对照,造成悬念,使读者不得不注视事态的发展。其二,极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不断列举六国人才之众,用意是为第三层铺垫、蓄势。因而循势进入第三层,写双方交战:一面是六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攻秦”;一面是秦“开关延敌”,“无亡矢遗镞之费”击散“九国之师”,上层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浓墨重笔,不遗余力,极写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统一天下,掀起了第一高潮。行文至此,总写秦的善用武力权谋,突出它的善于攻取。作者刻意写秦的“善”和“强”,正是为了和叙事的后部分,下半篇的速亡形成对照,从而突出它的不善守成,为引出议论、推出论点张本。因此下层文势陡转,极写秦的“愚民、弱民、防民”的暴虐,揭示它不施“仁政”,暗伏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所以,这段虽是叙事,但在对照映衬中,秦速亡的原因已隐含其中。“于是”一词,连接上下两层,既表达了承上叙事的文势承接,又写出了文意的转折。

第四段从秦极强写到它的速亡,前后两层。第一层再写秦的强盛,“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紧接着用“然而”一词,再折一层,掀起叙事的第二高潮,先铺叙陈涉出身“微贱”,才能平庸,又无其资;再写他所率之众少,装备差,结果竟“亡秦族”,轻轻一笔,戛然而止。

叙事已毕,作者却用“且夫”一转,因势利导,由叙转议,先指出秦“非小弱”,当初有利地形亦自若,照应第一段;再从陈涉与诸侯的地位、兵力、谋虑等进行对比,突出陈涉的劣势,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照应第二段,对比中自然地引出“何也”之问,波澜再起,发人深思。然后又从秦这方面着墨,写“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战胜诸侯,统一天下,锐不可当;“然后以六合为家……为天下笑者”极写秦之速亡,自成对照,并与前面四段一一照应,而后再用“何也”追问,再次蓄势,最后主题自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因为论秦虽止,其讽汉之意却深寓其中,让人咀嚼。

《过秦论》以对比映衬的笔法,写得疏密有致,详略得体,虚实相间,富于变化又严谨周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