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诗词歌赋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相濡以沫”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中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其中的“濡”是沾湿的意思,“沫”即是唾沫。相濡以沫的意思是:泉水干涸,两条鱼用唾沫来润湿对方。比喻患难与共、仁慈守义。

  但是,是否有人会这样设想:有一天海水漫过河堤,把鱼儿带回去,那时,或许他们便会寻找自己的领地,过上各自快乐的生活,而忘却他们曾经相濡以沫的日子。“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一种是生死与共,不离不弃;一种是分道扬镳,相互淡忘。究竟哪种才是生命的真谛?或许相濡以沫的人们,彼此最终还是要在平淡光阴中迷失,记不起最初的自己,所以倒不如相忘于江湖,淡然地面对离别。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的是在拿“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么?庄子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贯穿其意,“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主要是为了论证最后的一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句话才是庄子的论点,而前面只是举例论证。“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一论断的意思是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身规律。

  那么,庄子说的“两忘而化其道”,是一种什么境界呢?《庄子·大宗师》曰:“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其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看来,庄子推崇的是一种随遇而安、自然而然的状态。

  【相关链接】

  《庄子》的处事之道

  《庄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人庄周所作,为道家庄周学派著作之总集,唐代尊为道教四子真经之一,又名《华南真经》。原本五十二篇,现存晋人郭象注本三十三篇。《庄子》中饱含真知灼见和人生智慧,正如王夫之所言:“……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所以,自六朝而下,唐宋明清至近现代,注《庄子》者甚众。而朱熹言:“《老》《庄》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意出。”可见,其注解之难。向秀、郭象都是魏晋时期玄学家中注《庄子》的名家,向秀《庄子注》和郭象《庄子注》义理精深,语言明晰,至今仍属权威,无人超越。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庄周梦蝶”,他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的差距;与时人惠子有“安知鱼乐”的精彩辩论;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等等,这些恣肆的想象中都蕴藏着缜密精微的哲理。庄子一生贫困,却性情豁达,处世乐观,善于颐养天年。在当今这样一个并不清净的复杂社会中,想要远离烦恼,获得怡然自得的心境,《庄子》的处事之道会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