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诗词歌赋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陶渊明的“种豆”——读《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种豆”——读《归园田居》(其三)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晋义熙二年,也就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系列组诗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和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垦荒耕种的田园生活。“种豆南山下”是其中第三首。

我们先来看诗人是怎样“种豆”的。陶渊明辞官后,“复得返自然”,“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过着艰辛的田园劳作生活。从时间看,诗人的劳作是从“晨兴理荒秽”开始,到“带月荷锄归”结束,时间甚长。从行为看,诗人需要在南山下“种豆”,需要“荷锄”、“理荒秽”,凡是需要亲躬。从劳作环境看,种豆的地点在“南山下”,行走的路途“道狭”“草木长”,而且“夕露沾我衣”,这些都道出了劳动的艰辛。

诗人如此劳作,其结果如何呢?是否会庄稼长势旺盛,收成颇丰呢?自然不是,诗中写的很明白,“草盛豆苗稀”。诗人如此辛苦劳作,为何还是“草盛豆苗稀”呢?或许诗人并不善种,事倍功半,以至于“草盛豆苗稀”。或许是诗人并不在意耕种的结果如何,“钓胜于鱼”,他要追求的,就是耕种过程的情趣,他的目的,或许就是劳动的过程,所以他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即使辛苦,即使草盛,只要能“愿无违”,也就心满意足了。

那么,这“种豆”的背后,究竟又隐藏着陶渊明怎样的心愿呢?首先,我们从陶渊明写“归园田居”的背景和他的《五柳先生传》去看,他的心愿有“不为”的一面,“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次,陶渊明的心愿还有“有为”的一面,他要“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下”,还自己“爱丘山”之“性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

陶渊明在南山下种豆,质朴的行为透着单纯的心愿。

陶渊明在种豆时写诗,平淡的语言藏着率真的本性。

2013年07月08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