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诗词歌赋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兰亭集序》生命观解读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今天参加《兰亭集序》的同课异构活动,执教的两位老师都梳理了情感变化的主线,这就是“乐——痛——悲”,但缺少对王羲之生命观的深层解读。

我们先来看《兰亭集序》中有关王羲之生命观的语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两段话,包含的主观点是“死生亦大”。为什么?

  一、人生苦短、生命不居

  1、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

具体说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

2、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

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3、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最终要归于寂灭。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人生多么值得眷恋!

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具体说来,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王羲之这样说,针对的是东晋一些文人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行动无为,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王羲之的生命观表面看,是感伤的,充满悲叹,而文字底层或者说内心流露出的是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就序文来看,王羲之将兰亭集会中的魏晋文人留下来的《兰亭诗》聚在一起,形成诗集,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其本身就是对生命的珍惜和文学的重视,是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自然美的表现。我们再跳出序文来看看:

一看魏晋文人时风:

一是爱好玄学清谈,一是悦情山水。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二看王羲之人生表现:

(1)言论主张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明显的与许多士族文人的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作放旷而不屑事功之举不同。虽然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他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2)人生行动

     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是东晋,当时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士大夫不满这个时代却又无能改变它,于是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王羲之虽出生高门,为东晋名士,却没有像那些“名士”一样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所以,他在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短暂的哀叹中懂得了人生要有忧患意识,认为人生在世要扬长避短,在个体的有限的生命里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可以这样说,王羲之对流逝的岁月如此哀叹正是他对人生充满执着的反映,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就是积极生命观的最好见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