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红楼梦研究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赵 冈
最近大量出现的新材料,使得我们对曹雪芹的生平与为人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过去,曹雪芹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写过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一本小说。现在看来,情形并不这样简单。我们对于曹雪芹的童年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环境,略有一些眉目。对于他十三岁到成年这一阶段,整个是一片空白。近年出现的材料全集中于他一生最后的十几年。大体说来,他最后十几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他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转变,他的活动范围也是在两个极相悬殊的社会阶层,他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也是迥异的。在第一个时期,不论他的动机如何,总算是一个文学家,或小说作家。但是在第二个时期,他彻底转变,成为一个完全人世的社会工作者,或是民众教育家。从思想上来看,他在第一个时期还有相当浓厚的老庄及佛家的色彩。但是在第二个时期,却变得十分接近墨家的路线,要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曹雪芹这种尖锐的转变与奇异的结合,追根究底,可以说是与他童年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他的童年有与众不同的物质条件,而他本人又具有极高的才华以及过人的领悟力,这种种条件的配合,使他在很短一段时期内,成就了一肚子的“杂学”。这些范围广博的杂学,在雪芹成年以后,就因所受的刺激不同,而发挥了不同的奇异作用。

曹雪芹的上世,三代四人连续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余年之久。因为他们是康熙皇帝的亲臣,除了织造的正式工作以外,还是皇帝派在江南地区的耳目。曹家已属上层的官宦世家。康熙几次南巡,更使曹家锦上添花,形成深远的影响。江南三处织造是内务府的直辖机构,当皇帝南巡时,奉旨负责江南地区接驾工作。接驾工作本属临时性的任务,但是每次筹办与善后,却不是三五月所可竣事。康熙几次南巡,而每次间隔时间很短,对于三处织造而言,接驾已经变成了经常性的任务。这点对于曹家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曹家所住的织造署,随时要充当行宫,署中的布置陈设要经常维持近似皇宫的水准。曹寅本人本已十分注意饮食烹调,为了承应接驾,乃精益求精。为了接驾,织造还要安排娱乐节目,于是,不得不经常训练戏子,时加演练,也要网罗蓄备奇技淫巧之士,随时听用。

曹雪芹未曾赶上曹家的全盛期,未曾亲历任何一次接驾大典,但是当年接驾工作遗留的后果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这一代的生活条件。居所规模与陈设之豪华,饮馔之精致,必定都在一般官宦之家以上。到雪芹这一代,曹家一定还与若干身怀特别技艺之士保持联系,以备不时之需。这种种特殊条件,对于才智平庸的纨袴子弟未必会发生什么作用。但是对于天分极高,而又具多方面兴趣的雪芹,情形就大不相同。他利用了这些特殊条件,学得了很多技艺,然后再进一步发挥与创新。

我们今天尚未获得任何具体文字资料,说明雪芹童年学过什么,如何学的。但是雪芹腹中若干杂学,不可否认是发源于这段时期。资料显示雪芹会烧一手精彩的南方名菜。籍家以后来到北京郊外的贫民区,对着穷困的日子,想来难有机会去学江南地区上流社会的烹饪。这套手艺一定是他童年在江宁家中学来的。另外一个例证是,雪芹晚年曾教授别人编织技术,把高级织锦的经纬结构及纹样应用到普通手工编织上。我们知道,结花本是属于纺织工艺中的高级技术,一向是掌握在专门技师手中的专利品,轻易不外传的。想来这也是雪芹当年从江宁织造工厂中学来的。织造幺子要学结花本的要诀,哪个师傅敢藏私不教?

雪芹腹中杂学的另一明显来源是曹家当年的藏书。曹寅的藏书在当时已是有名。从其书目可以看出,曹家藏书中“杂部类”为数极多,而尤多世所罕见的珍奇抄本,包括医卜、星象、历算、金石谱、花谱、文房四宝、膳食饮茶,无所不收。雪芹有机会广泛阅读这批书籍,而且有能力很快吸收书中精华。

不过,我们可以断言,雪芹当年追求这些杂学,纯属个人兴趣,而不是抱持任何具体的目的。他未必就认识到某些技艺的实用性,等到将来万一家道败落,可以派派用场。

雪芹一生的最后十几年,贫居北京西郊,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其划分点,大体说来,可以定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第一个时期约十年,正是《石头记》的创作期,按我的推算应是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到乾隆二十三年迁居自家疃止。《石头记》的创作“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十年。雪芹是五次改写。最后一次改写在乾隆二十三年完成,便迁居白家疃。第五次改写的书稿也于次年(1759年)抄清,附有脂砚斋的四次评阅,是为己卯四阅定本。该年冬脂砚斋又进行了第五次评阅,即己卯本上署有“己卯冬”的朱笔眉批。雪芹由极度繁华一降而为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式的生活,不免产生沧海桑田、人事变幻的感叹。《石头记》完全反映了他此时的思想。此书是糅合回忆录式的家传及自己心目中幻想的完美乐园。在思想上是相当消极的,随处透露佛老的色彩与“色即是空”的观念。雪芹撰写《石头记》,大概是图自我发泄,并无传世赚钱之计划。这个时期,在交友方面,雪芹也未脱本色,是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加上几个官场人物,大家的来往活动,不外是赋诗饮酒,相互唱和。

从1758年迁居白家疃起,雪芹的生活及思想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己卯本《石头记》以后,我们没有见到任何增删修改,甚至连几段待补的简单残缺之处,均未见补写,可证他已决心结束《石头记》的写作工作。在这一个时期中,他的思想与生活均充分反

映于《废艺斋集稿》一书。此书共八册,分别讲授八种实用的工艺。根据吴恩裕及黄庚的前后几篇文章报道,《废艺斋集稿》八册的内容如下:

卷一,《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讲论怎样选石、制钮、制印、刻边款的章法与刀法等等,还有彩绘图式。

卷二,《南鹞北鸢考工志》,是讲风筝的扎、糊、绘、放,附有风筝彩图及扎绘歌诀。

卷三,名不详,讲编织,是为盲人设计的操作方式,以口诀传授为主。

卷四,书名不详,是讲脱胎雕塑,不是依旧法用泥制胎模,而是用榆皮、纸浆、桃胶混合制成。

卷五,名未详,讲织补的。

卷六,名未详,讲印染技术。

卷七,《岫里湖中琐艺》,讲园林布置。

卷八,《斯园膏脂摘录》,讲烹饪之术。

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这八册书全是实用的工艺技术。而且雪芹撰写这些书,也不是采取传统的器物谱录的方式。这些书都是雪芹亲手编制的教材与讲义,以供教导学艺之人。雪芹传授技艺对象是穷苦无业、无法谋生之人,以及盲人及其他有残疾者,无法以通常的方式来学艺者。雪芹特别设计了一套教授法,可以使盲者领悟学习。教材主要是用歌诀方式编写,以便学习之人记诵。此外,还有一本“此中人语”的书,据看过的人叙述,这是一本雪芹的补充教材,是对于某些歌诀的注释与讲解。雪芹也很有耐心的批审学生作业,每次还详细的说明作业的缺点及改进之方法。

据判断,这八册工艺教材是按年编的。第一卷金石集成书较早,可能原是自己为绘画刻印所留的笔记与心得摘录。后来才编为教材。第二卷风筝谱,有雪芹自序,作于丁丑,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下六册,大约更晚,全是白家疃时期的作品。据说很多还是由其续弦妻杜芷芳亲为抄誊,并有她的署名。

雪芹是如何由半消极、半出世的思想状态,一变而为积极的、脚踏实地的社会工作者及民众教育家?这可以由其书名及自序中看出其思想蜕变过程之大半。雪芹当年靠了特殊的环境,自己博杂的兴趣,以及过人的领悟力,学来一肚子的杂艺,但是从来未曾想到有一天会拿这些杂艺派上大用场。相反的,他曾经一度相当懊悔,自觉当年不该花费如许时光沉浸于杂学之间。他特别提到“玩物丧志”的道理,而且自讽性地称这些技艺为“废艺”。“废艺”与“废物”意义相类,既不能吃又不能用。他整个看法的转变是源于于叔度的事件。这是一个大转折点,使雪芹突然发现这些杂艺并非无用之废艺,而是可以济世活人的。从此,雪芹有了新的看法,他的人生也走上了一个新的途程,一个新的方向。

于景廉,字叔度,江宁人,从征伤足,旅居京师,家口繁多,生计艰难,后来意外得曹雪芹之助,成了北京的风筝专家,据雪芹自序中说,前后情形如下:(按吴恩裕校补文)

故人于景廉迂道来访。立谈之间,泫然涕下。自云家中不举爨者三日矣。值此严冬,告贷无门。小儿女辈,牵衣绕膝,啼饥号寒,直令人求死不得者矣。闻之怆恻于怀,相对哽咽者久之。
适值斯时,余之困惫久矣,虽倾囊以助,何异杯水车薪,无补于事。势不得不转谋他处,济其眉急。因挽其留居稍待,以望谋一脱其困境之术。夜间偶话京城近况。于称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不靳其值。似此可活我家数月矣。言下慨然。适予身边竹纸皆备,戏为老于扎风筝数事,遣其一并携去。

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竞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矣。

方其初来告急之际,正愁无力以助。其间奔走营谋,亦殊失望;愧谋求无功,不想风筝竞能解其急耶!因思古之世,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今则如老于其人,一旦伤足,不能自活,其不转乎沟壑也几稀。

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数年来老于业此已有微名矣。岁时所得,亦足瞻家自给,因之老于时时促余为之谱定新样。此实触我怆感。于是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将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雪芹在自序中再三提及老于之事使他“深有所触”方“以述斯篇”。所触者就是他的转折点。正在自叹无才补天的顽石,忽然发现他胸中杂学居然也能济世活人。由扎制风筝而联想到其他各种实用的手工艺技术,于是雪芹开始一连串的编写工作,做为授艺的教材。从此,这些无意中学来的各项“废艺”,发挥了莫大的功能。

雪芹在其风筝谱中曾提到墨子作木鸢之事,並论述道:

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

他称墨翟为夫子,而且推崇其观点。看来此时雪芹确有接近墨家思想的倾向,摩顶放踵,济世利人。他以各种技术授人,使其有自养之道,但是从来没有牟利之念。他不是免费授艺,就是公开示范,自己最后反是贫病而卒。对于雪芹这一时期的工作评价,董邦达在序言中所说的几句话,确属定评:

尝闻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街小街,均传盛德,因其旨在济世也。扶伤救死之行,不论有心无心,悉具阴功,以其志在活人也。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愚以为济人以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是以知此书之必传也。与其谓之立言,何如谓之立德。

所以雪芹撰写《石头记》的时期是立言,后来进入《废艺斋集稿》编述期则是立德。

由于雪芹前后两时期的工作性质迥异,而活动的范围也是两个绝相悬殊的社会阶层。他给予后人是两种不同的image。而有关雪芹的传记资料,也是散存于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对于学术界来说,雪芹是天才的大文豪,写过中国文学史上最佳的一部长篇小说。要找有关雪芹的资料也是集中于康雍乾三朝诗文集,宫廷档案,以及雪芹诗友遗留的作品。在另一个世界中,雪芹是手工艺者的导师,是一代名厨,是风筝制作业的祖师,是编织业的倡导人,是泥塑业的宗匠与改革者。这些人把雪芹的遗著抄来,视为宝典秘笈,一代一代珍重传流下来,据以谋生。此外还有大量的口碑,以及零星的文字性的传记资料。不幸的是,这两个世界在过去是绝缘的,音讯阻隔,毫无交通。红学家研究曹雪芹与《石头记》,手工艺者供奉他们的导师。直到近两三年,这两个世界才发生了接触,彼此交换资料。不过情形还是不够理想。大家应该再深入曹雪芹的第二个世界中去,发掘新的材料,使我们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灵之一得到更全面的了解。

【原载】《四海红楼》(下)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