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王美春
雪,晶莹洁白,象征着纯洁无瑕,象征着美。雪,融化为水,滋润花草,给大地著上春意,给人们带来收获。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的诗句。其后,咏雪诗接踵而至,恰似“雨雪霏霏”,数不胜数,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咏雪诗中有一些是纯属描写雪景的。诗人在创作时犹如画家写生,手执画笔饱蘸颜料,挥洒自如,尽兴描绘具有美感意义的雪景图。请看清代著名戏剧家洪昇的《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咏雪诗中较多的是情景相生之作。这类咏雪诗又有两种情形:

其一,“景”与“情”分别开来,以先写景后抒情为常见。如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此诗前两句描写雪景,运用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沾青枝、使青枝变白的状态,也暗写了诗人临窗观赏的经过。后两句抒情,以希冀大雪覆盖“人间恶路歧”来表达诗人铲平人间罪恶的心愿。这里,上文的描写雪景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了铺垫,而下文的抒情则使上文的写景有了着落,可以说,情由景起,景为情染。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雪中忆李揖》、孟浩然的《赴京途中逢雪》等。

其二,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①,“景”与“情”融为一体,不知何者为景,何者为情。请看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便是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无垠”的。从表面看,这首诗犹如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大雪纷飞,天昏地暗,群山不见鸟飞,众路断绝行人,只有一位渔翁披蓑戴笠,驾着一叶扁舟,在寒江独钓。其实,它创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②,风雪寒江独钓图中,分明蕴藉着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情绪。读之,令人回味无穷,领略到“韵外之致”③,“味外之旨”④。像这样情景交融的咏雪诗,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少,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张孜的《雪诗》、陆游的《弋阳道中遇大雪》等。

无论是纯属客观描写雪景的诗,还是情景相生之作,大都善于运用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

运用衬托法写雪,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有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以屋内衾枕不暖、屋外雪压竹枝来衬托雪之大、雪之寒。如此写法,较之直说雪大而寒要有韵致得多。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寒,也采用了这种衬托法,此诗脍炙人口,这里就略而不引了。

至于用比喻来写雪的诗数量更多,表现上也颇具特色。有用一物作比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分别用“梨花”、“银”比雪,异曲同工。有用两物作比的,如“萦空加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咏雪》),以“雾转”比漫天飞舞的雪花,“似花积”喻石阶上的积雪,两个比喻,一个着眼于描绘飞雪的动态美,一个则致力于展现积雪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贴切生动。也有用数物作比的,如庾信的《郊行值雪》诗:“……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白,唐侯两骕骦……”前四句以六瓣花比雪花之形状,以“冰珠”比雪之光泽,以“驱玉马”、“猎银獐”比雪之色彩、雪之动态。后两句以孟尝君洁白的狐裘、唐成公洁白的良马比雪之色彩(严格说,这是用典)。这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雪,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⑤的。

咏雪诗用以作比的物,有银、雾、玉、马等,而更多的是花,这从上文诸例中可窥见一斑。虽然同是以花喻雪,但咏雪诗却千姿百态,各呈异彩。何哉?

首先,这跟诗人对雪有着切身的体验、独特的感受有关。吴均曾见天降大雪,岑参曾于雪中送友人,杜荀鹤也曾在春日山中遇雪,他们都目睹大雪纷飞的情景,具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因而分别写出了《咏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日山中对雪有作》等咏雪诗,且诗中都以花比雪,却同中有异,异曲同工。试问,如果他们从未见过雪,对雪没有切身体验,也能写出如此取喻贴切、风貌相异的咏雪诗吗?

其次,这跟诗人的创新精神有关。大凡咏雪诗写得有特色的诗人都具有这种独创精神。诗贵新,切忌人云亦云。韩愈赞美樊绍述的文章“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⑥,主张文学创作“惟陈言之务去”⑦。因此,他的《春雪》诗虽然也像前人那样用花比喻雪,却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以花比雪,前人的诗往往侧重于形似,而韩愈的诗则注意形神兼备,既绘出了落雪如落花之形,又传出了落雪之神——“作飞花”旨在为人间展示春色。显然,这里的“百雪”人格化了。

[注释]

①《姜斋诗话》卷下,《清诗话》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页。

② 唐·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

③④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⑤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第9页。
⑥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40页。

⑦《答李翊书》,同上,第170页。

(原载《语文园地》月刊1986年第7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